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傳媒教育應否在大學推行?

「傳媒教育」應否在大學推行呢? 筆者雖是中學教師,但也很關心大學生的素質的問題,因為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樑。但去年傳媒亦曾報道有一些大學生拖欠信用卡卡數的現象,自殺的個案或風化的案件,這都是反映大學生負面的形象及欠缺自我解決壓力的問題。

筆者建議將「傳媒教育」的課程推廣至大學基礎教育層面,而成為「通識教育」,一個重要及必修的學科。這個學科不單培養一種「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給學生們,還讓他們暸解各種媒體運作的模式,而且最大的好處還可以有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或人生觀來分析各種事物的態度。張志儉博士(任教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第154期的社聯季刊曾表示,「香港正醞釀一場教育改革,希望學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成為良好的公民,對本港及世界未來的持續性發展作出貢獻。」張志儉博士此番言論正是直接了當地勾劃出「傳媒教育」的功能,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氣氛,而且是有助培養個人良好品德的效果。

這個學科在大專教育可以稱為「流行文化批判研讀」(Crit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Culture),而這學科是強調研讀十一個學習的領域(Key Learning Area)。
(一) 生命的意義。探討生與死亡的關係。
(二) 環保意識的探索。
(三) 性教育的認識。
(四) 藥物教育(Drug Education)的重要性。目的是減輕藥物倚賴(Dependent Behaviour)的習性。
(五) 生活教育(Life Skill Education)的重要性,例如公德心或公民意識的培養。
(六) 價值觀的確立,例如成功的定義或金錢的意義。
(七) 現今科技文明與危機,例如網上文化與大眾的關係。
(八) 宗教與人生的關係,例如分析各種宗教歌曲與人生微妙的關係。
(九) 人際溝通的哲學,例如辦公室的政治或阿臾奉承文化的剖析。
(十) 藝術與性情的陶冶。:
(十一) 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比較。

這科的設計與傳統教導倫理哲學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這科是沒有參考課本,第二,教材全都是選自流行文化如電影、電視劇、流行曲、報章雜誌、廣告等。為何筆者會將環保教育、性教育及藥物教育納入這個學科裏?因為上述的三個環節都是單向性的發展,而著重外化的表現。例如環保教育強調林木的重要性,所以教導學生不要浪費紙張、性教育是灌輸正確的性觀念,讓學生瞭解性知識、而藥物教育是近年有些社會自願組織發起,教導青少年切勿濫用藥物。但「流行文化批判研讀」這個科目的特色是透過傳媒文化這個媒介作心靈教育的灌輸,在學生的思想中自我建構一種懂得判斷事物的機制,而並非強調禁止學生的某些行為。這個理念是想訓練學生的批判能力及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香港在70年代大力推行「清潔香港運動」,但現在的成績如何?究其失敗的原因是沒有作心靈教育的灌輸,若心靈不健康,思想不淨化,又怎能保持香港清潔?「清潔香港運動」又怎能成功推行?所以「流行文化批判研讀」這個學科,傳授的知識的空間更具靈活性,及趣味性,而且學習的領域更廣闊。

教統會在2000年9月發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議,關於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指出:「高等教育必須為學生提供橫跨不同領域的學習經歷,幫助他們培養廣博的知識基礎和視野,並且掌握解難和應變的能力。」

而「流行文化批判研讀」這個學科就可以擴闊他們學習的視野、增加學習的興趣及培養品格的訓練。

筆者試舉一個關於「生活教育」的教案,來討論守秩序的觀念。筆者曾看過Mr. Bean一集關於食自助餐不守秩序的嘲弄。內容是這樣:Mr.Bean在排隊取食物的時候,因為看見美味的生蠔而貪婪地將所有生蠔放在自己的碟上,然後很興奮地返回自己的餐檯慢慢享受。但這些蠔原來是不清潔的,結果Mr.Bean嘔吐大作,好不辛苦。以下是教案的內容:

教案1:Mr.Bean 吃自助餐
一.放映這段Mr.Bean遭遇的錄影帶。
二.請學生分組討論。
三.問題的焦點是有關守秩序、禮貌、自己遇到其他人不守秩序、不禮貌的經歷及抒發個人的感受。
四.每組派代表作報告。
五.最後的功課是以專題研習(Project)為基礎,每組學生用攝有關不守秩序的片段,然後再分析守秩序的重要性。

整個教案設計的特色都以學生為主導的(Student-Centred Approach)。教統會在1999年9月發表21世紀教育藍圖,闡釋有關教育目標的實踐就是「必須以學生為本」的。這種教學方案好處,不單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地參予討論,還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彼此互相學習及分享感受。學習的過程是互動的,而不是老師單向式的授課。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便可以潛移默化地學習個人品德的培養,而借助Mr.Bean的電視節目作教材的好處,就是課堂的氣氛不致於單調沉悶。這總比用傳統的思想或教條主義,去教導學生更為有效及有趣。這個以Mr.Bean作為教導生活教育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學習領域也可以借用傳媒文化作為教材的理念。

教案2:燒炭自殺
筆者第二個教案的例子,是某位社會人士因生意不如意而燒炭自殺的消息。這學科可以將這項新聞編入「生命意義」的學習領域中。因為有一些大學生不懂得解決考試或功課的壓力輕生,而這些個案在報章常有報導。所以教學的中心思想是鼓勵學生探討生命真正的意義、如何面對逆境及其處理方法,及比較金錢是否重要過生命的意義。這些討論是想借傳媒廣泛的報導,而喚起學生嘗試探索人生存的意義,及幫助學生了解怎樣面對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危機的處理。

在大專推行傳媒教育有兩點好處,第一,有一些傳媒文化的內容未必適合中學階段討論或一些敏感的片段難以在中學播放,但在大學裏的尺度可能較中學寬鬆,所以推行不致於處處受到束縛。第二,有一些將來有志執教鞭的大學同學,若果在大學的教育中也受到「傳媒素養」的薰陶,他們便可以將這種「傳媒素養」在日後再傳授給其他學生。筆者倡議在大專教育推行傳媒教育的目的,是想將大專教育的學習領域變得更多元化、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品德的培養及面對困難解決的方法。若果單靠校規來宰制學生的紀律問題,或改善學習風氣,這可能只是治標的策略,而傳媒教育則是較理想中的教育理念及長遠治本的方法。

陳春明
張志儉(2000)。《推動傳媒教育》,《社聯季刊第154期》。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年9月)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9年1月)21世紀教育藍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