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甚麼是傳媒教育?

早陣子,八歲的小兒子剛考完試,我帶他去吃自助餐。他狼吞虎嚥一輪,早已飽得不能動彈,但嚵嘴的他還想吃雪糕,忽然見他張開雙手並做深呼吸,口中唸唸有詞。我傾耳一聽,發覺他不斷在說:「釋放自已,原諒別人!釋放自己,原諒別人!」原來他正在模仿電視劇<男親女愛>中的黃子華,做鬆弛練習。他說鬆弛一下之後,應該可以吃得下雪糕。

看見小兒子的滑稽神情,倒有幾分像黃子華。一百集的<男親女愛>,小兒子只看過其中數集,想不到他已經能活學活用,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令我不得不佩服大眾傳媒的威力,並且禁不住思索,除此之外,究竟我的兒子及其他青少年還從大眾傳媒學會了些甚麼?

這個問題其實過去幾十年都被重覆翻問,而這份對年青人的關懷也孕育了傳媒教育的發展。在一本由聯合國出版的傳媒教育著作裏,學者指出,這個世界並存著兩個資訊及知識的主要來源,深深地影響年青人:一是學校,另一就是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每天傳播大量資訊及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教育」大眾,影響思想和行為,是一股無形但強大的教育力量。

我在研究著作裏,一直把大眾傳媒概念化為「無形學校」,它的隱藏課程 (invisible curriculum)比起傳統學校的正規課程更有趣和易於吸收,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影響力也更大。試想想,我們每天被電視、廣告、漫畫、流行音樂、報章雜誌和互聯網等傳媒包圍,接收到的資訊有好有壞,價值觀有對有錯,如果缺乏傳媒素養,就很容易被誤導。從正面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善用傳媒,吸納新知識及分享積極的人生觀,所以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支持推廣傳媒教育。

雖然傳媒教育在澳州、英國和加拿大已經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但香港還有很多人不認識傳媒教育,有些還以為是教育電視。其實傳媒教育 (media education) 並非指透過傳媒去進行教育,而是指學習有關大眾傳媒的知識和分析技巧,提高年青人的傳媒素養 (media literacy),讓他們懂得如何和傳媒打交道。傳媒教育的具體內容是教導年青人如何認識、分析、善用和監察大眾傳媒,一方面培養他們成為精明和有品味的傳媒消費者,另一方面鼓勵他們監察和改善傳媒,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年青人如果不想當「傳媒文盲」,就應該積極培養自己的傳媒素養。首先,必須掌握傳媒教育的核心概念:「傳媒建構現實」。傳媒並非如一面鏡子般反映現實,相反地它們是根據傳媒機構的立場或傳媒工作者的意識形態,去塑造社會現實,而傳媒教育正是要大眾了解到傳媒現實與客觀現實的分別。例如數年前的「陳健康事件」是傳媒一手炮製出來的新聞,而近期的「鍾庭耀事件」,真相未必能夠完全顯露,我們知道的只是傳媒建構出來的拼圖。至於電影、電視劇和廣告所描繪的生活,與現實生活更是兩回事。年青人應思考傳媒「怎樣」建構社會現實,以及它們「為甚麼」會如此建構現實,並對它們的表現加以評審。了解這個核心概念之後,跟著下來的就是要學習分析技巧。

傳媒素養並非天賦,是要經過學習才能獲得,而傳媒教育正是提供這方面的訓練。大家別誤會傳媒教育專門教人批評傳媒,其實傳媒教育也鼓勵年青人欣賞及善用傳媒,讓傳媒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李月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