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帝國驕雄

由烈尼史葛﹝Ridley Scott﹞所執導的“帝國驕雄”﹝Gladiator﹞,榮獲第七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五項大獎,分別是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視覺效果及最佳音響。本文的目的是從分析烈尼史葛的拍攝手法,來解構電影這個媒體文化是怎樣表達表它的訊息。第二個目的是從“帝國驕雄”的某些情節,來探討及分析人類在傳通或傳輸過程( Communication Process ) 的特色。

烈尼史葛所拍攝的電影如“異形”第一集﹝Alien﹞、﹝Blade Runner﹞或“黑雨”﹝Black Rain﹞等都是極具誠意之作,而且他的特色是善於以畫面的構圖來傳達他心中的訊息。當“帝國驕雄”影片一開始,攝影機就以大特寫( Big close up)映著一隻手,輕撫被微風吹拂的禾穗。整個畫面是偏於淡黃色,意景令人舒泰;毫無半點壓迫感。這個以一隻輕撫禾穗的手的鏡頭是像徵甚麼意義呢?麥師武身為將軍,他要肩負保家衛國的天職,所以當他遇到敵人,他就要用手揮動手中的武器殺死敵人。如果在太平盛世在麥田間用手輕撫禾穗,那是最賞心樂事;但在戰中要親手活生生地致人於死地,那是發揮人類最原始的兇殘獸性。麥師武在片中的中段是一個鬥士 (Gladiator),他要生存就要不借殺死對方,所以片中開首映著的手,就是表達一種深層的意義。

第二個鏡頭是主角麥師武的特寫 (Close Up) 亮相,神情凝重,氣氛蕭索,而畫面是以灰藍色為主。這兩個前後的鏡頭已建構了一個烈的對比。第個一鏡頭的拍攝手法仿似是中國文學的“詩之六義”中的“興”的手法。因為這會引起觀眾聯想的興味;但主角個的特寫鏡頭則是六義中的“賦”的表現,因為是想交待主角的心情沉重。“賦”是平鋪直敘的作用。第三個鏡頭是一隻雀仔也趕不及飛走了,因為第四個鏡頭就是一隊軍容壯盛的羅馬兵從遠處策馬開赴戰場;可能有一場大撕殺在頃刻發生。一隻雀仔的鏡頭接著另一隊羅馬兵的鏡頭也是一種比較的手法。這是六義中的“比”的用法。這四個電影鏡頭不單成功地交待了故事的發展,而且亦巧妙地營造戰的壓迫感。

烈尼史葛營造戰爭的氣氛,彷彿是訴說戰爭如滔滔千尺巨浪,隨時襲人而來。這是由於他運用適當的鏡頭、配合剪接的技巧,所以在處理影像時,顯得簡潔有力而氣勢磅礡。影片的配樂亦十分精彩,配樂是由 Hans Zimmer 所負責。 Hans Zimmer 的配樂將戰場及競技場上殘酷的撕殺場面勾劃出來,那些要配合畫面來建構強烈虛擬性的影像,亦能鉅細無遺地彰顯了悲淒滄涼的效果。Hans Zimmer曾與烈尼史葛合作過,在電影的“黑雨”中也是替烈尼史葛配樂。烈尼史葛的兄弟東尼史葛 (Tony Scott) 所執導的“紅潮風暴”(Crimson Tide) 的配樂也是由Hans Zimmer所負責。在“紅潮風暴”中的配樂極能反映船員在潛艇中過著那種生死繫於一線的幽閉恐怖感的生活 (Clausterphobia)。
電影是靠聲音、文字及影像的媒體作為傳輸訊息的平台。聲音是包括電影中的一切音樂、特別效果,如爆炸聲或風聲等,聲音是刺激我們的聽覺。影像是指從電影中可以觀賞的視覺依賴。電影影像的特色是由一個鏡頭接著另一個鏡頭而組成的,在菲林上的表面其實是紀錄了聲、光及影的訊號。影像不同圖像,因為後者是極力模倣或複製真實環境,所以有一些動畫片如卡通片或電腦繪畫的動畫片只能稱為動畫片。文字的媒介則是利用文字傳達影片的訊息,如果文字寫在劇本裏,這只是供閱讀;但如果透過演員的演譯,那就是刺激我們的聽覺、視覺及感覺;所以吳東權 (1984) 就將電影稱為聲、光、電、影綜合而成的傳播媒體。

在“帝國驕雄”的劇情中,有以下兩幕的情節:麥師武心情沉重地等待傳信兵的消息。如果在捷美尼亞的部族願意接納由羅馬提出的和議,雙方都不再用生靈塗炭了。但結果麥師武只是眼巴巴看見由一個沒有頭顱的身軀所策騎的馬匹,從樹林中急步跑到羅馬軍隊的陣營中,不言而喻對方是寧死不降。麥師武只好發動進攻。第二幕的情節則是一個羅馬士兵在軍中後方,仰天彎弓射了一支點著火的箭,向著前方等待進攻的羅馬軍隊射去。當前方的軍隊看見這支火箭時,他們便浩浩蕩蕩向著那些族人展開攻擊。從這兩幕的情節中,是代表著甚麼意義?而這些意義的背後又闡明甚麼訊息?
﹝一﹞被斬了頭顱的傳信兵。
﹝二﹞飛快的火箭劃過長空。

其實這兩幕的情節是講述一個傳輸及溝通的過程 (Communication Process)。在古羅馬時期,科技不像現今的發達,一切有關傳輸過程的運作都是用原始的方法。傳信兵的角色就是在軍隊中,擔當兩方溝通的重要橋樑。在“帝國驕雄”片中的傳信兵是負責聯絡的工作,與現今的外交官或外交大使沒有分別;兩者都是代表權力高層與對方進行接觸。因為古羅馬時期,沒有像現今的通訊工具發達,所以要倚賴簡單的傳輸方法。Frank Dance (1970) 在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詮釋不同的傳播觀念,而其中一個觀念就是有關軍事上的用途。軍事情報、命令等傳送的工具,可藉電話、電報、無線電或由專差擔當。

從傳信兵的情節中,傳輸方式有多少種類?傳信兵的傳輸媒介可能是用文字寫成的信件、又可能親自用言語向對方道明來意,或又可能用身體動作及手勢向對方表示;因為對方未必明白他的語言。原來傳輸的方式是有許多種的,如用信件表達的,就稱為書寫方式 ( Written language ),用說話方式的,則是口頭報告 ( Oral report or presentation ),而用身體動作及手勢表達的,可以稱為身體語言 ( Body language) 。無論是用書寫方式或口頭報告作為傳輸的目的,都可稱為文字傳意方式 ( Verbal language ),因為這方式是選擇語言作為傳輸工具;但靠身體語言的,就稱為非語言的表達的溝通方式(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這個被斬首的傳信兵的訊息,其實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表達方式。Hybels 與Weaver II (1986) 指出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在我們日常的溝通中,是不需借助任何文字傳意的方式來進行傳輸及溝通。從表面分析,這個被斬了頭顱的傳信兵是一個符號 (symbol) 或訊息(signal),但內裏的意識形態就是向對方傳達一種敵意的態度。

火箭劃過長空的情節,也是一種傳輸訊息的方式,而火箭就是傳輸的工具,因為它是被用作傳輸軍事情報。這種傳通的工具也是非語言的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因為它只是一種傳播消息的訊號。火箭與被斬了頭顱的傳信兵雖同屬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但火箭在行軍中是傳遞訊息及發施號令的。溫世仁(1999) 舉出古代的西周的烽火台,是藉看著控制火的大小來產生某種意義,並在短時間內傳達消息給另一方。

在現今科技發達新世紀中,人類在傳輸過程或發佈消息都非常訊速。例如可以使用電報、電話、傳真機、傳呼機、手提電話、互聯網、電子郵件及ICQ,甚至可以使用視像會議等設施來傳通。人類也可以從地球發射人造衛星上太空,再由太空的終站將消息傳送到地球的每一角落。海底光纖的鋪設及寬頻普及使用,不單大大改善人類的傳訊過程,而且亦加速各種資訊的流通。長遠而言,傳輸工具的日新月異及網絡電子時代的來臨,這終會在社會、文化、經濟、娛樂、政治及教育各方面衍生難以估量的變化。

陳春明

溫世仁 莊琬華 (1999) 媒體的未來 明日工作室
Hybels, S.& Weaver II. R. (1986)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4th ed.) McGraw-Hill, Inc.
Dance, F. (1970)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
吳東權 (1984) 電影 允晨新聞傳播叢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