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蘇鑰機研究電視欣賞指數的時候,把那些收視率及欣賞指數都很高的電視節目,稱為「理想節目」。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麼除了新聞節目之外,《獎門人》的遊戲節目也入選為「理想節目」。究竟它是不是很理想?
很多小朋友和青少年都喜歡這個節目,覺得它好玩搞笑,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對它反感,可見它的「理想節目」身分具有爭議性。筆者就曾經跟學生一起解構這個節目,發覺熱愛這個節目的年青人,在仔細探討過節目的特色、價值觀及影響之後,也質疑它是一個理想節目。
《獎門人》的最大特色是搞笑,娛樂性十分豐當,小朋友覺得它好玩,而成年人也認為它有輕鬆減壓的作用。當然,主持人的奇裝異服、參與遊戲藝人的全情投入及遊戲設計新奇,也是令這個節目受歡迎的原因。雖然它的形式大致上模仿日本及台灣的遊戲節目(如《紅不讓》等),但整體製作的創意高及節奏快,故此它能並列在「值得欣賞」的電視節目名單上。
《獎門人》的經典遊戲包括用臉夾多士、噴奶,我的學生批評這樣做浪費食物。節目內唱出的歌曲環節如「猜歌名」及「唱衰你」,內容大多數挖苦別人;一些男女身体接觸的遊戲更傳遞不良意識。至於「鐵板擊頭」和「罰吃辣壽司」,更有虐待成分。
同學們在研討之後,指出《獎門人》各種新款遊戲的背後,涵藏了一些並不健康的意識形態。例如它的遊戲意念往往是將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之上,視虐待別人為樂趣,以歡笑去包裝尊嚴的踐踏。遊戲不斷送出巨獎,鼓吹了不勞而獲的貪念。節目部分的環節有種族歧視成分,例如由外籍人士唱廣東歌,衣著醜化了他們,反映了在中國人社會主流優勢下對他們的歧視。節目恣意玩弄藝人及觀眾,主持人也經常挖苦參加者,形成一種「串人文化」。
《獎門人》由於在香港過去幾年大受歡迎,它的遊戲方式家傳戶曉,成為時下青少年及兒童的仿效對象。一時之間,弄人為樂的風氣在中、小學間瀰漫,就連大專學校的迎新營,也鬧出以不良意識的遊戲玩弄新生的醜聞,「串人」也成為年青人之間的一種慣常溝通方法。我不同意這類遊戲節目會對社會造成即時的負面傷害,但認為不應該低估這股潮流文化那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很多藝人為了增加曝光率和提高知名度,心甘情願地參與這個節目,就算尊嚴被踐踏、身體被玩弄也裝出一副毫不介懷的樣子。有些藝人更為了爭取豐富禮物,流露貪婪的狠勁。他們不少是年青人的偶像,他們這種態度,究竟給社會大眾及年青人傳遞了甚麼訊息?一個人是否為了名利,就可以拋開自尊?是否就應遵從俗語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的規則?而節目監製這樣玩弄人性弱點,強迫藝人面對種種困窘場面,又是否乎合傳媒專業道德?
有一次我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觀看這個節目,當主持人介紹各份旅遊及餐巨獎時,他們當中有些禁不住大叫說:「我都想要!」還問我怎樣可以去參加這個遊戲節目。當時有另一位朋友勸說道:「小朋友不要貪心!」但很明顯,他們的小心靈已經被吸引人的禮物迷住了。香港人向有「搵快錢」的心態,這種源源不絕送出獎品的遊戲節目是否會強化這種意識,有待深思。
我絕非建議取締這類遊戲節目,但認為節目監製人有責任檢討當中過份意識不良及傷害參加者尊嚴的環節,例如「噴奶」,品味過於低俗,令人嘔心。家長及老師實在值得跟小朋友和青少年討論這個節目,在確認節目優點的同時,引導他們檢視這個節目所傳遞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並且建議他們反省遊戲節目對自已的影響及了解這類節目對社會風氣的推動。
商營電視台的遊戲節目能做到莊諧並重,並不容易,但若果它缺乏具有批判力的觀眾對它監察及敦促,則可能永遠走庸俗路線。希望學校及家庭的傳媒教育能扭轉這個局面!
李月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