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在“傳媒文化”( Media Culture ) 中擔當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因為它的普及程度遠較其他傳播媒介,如電台、漫畫、電影或報紙更為普遍。雖然近年電腦上網的趨勢方興未艾,但電視仍是深入民間;所以電視又稱為“普及文化”。香港電視的發展,從最早期的有線電視“麗的呼聲”的成立,到一九六七年“香港無線電視”的崛起以至在一九七五年九月“佳藝電視”的出現;就形成了麗的、無線及佳藝電視鼎足三雄的局面。當時無線的“書劍恩仇錄” 及佳藝的“射鵰英雄傳”都成功地締造了電視劇的神話,更培養了一大批電視觀眾。與此同時各個電視台只求爭取高的收視率,而忽略電視節目的質素。當時佳藝電視用一輯成人節目“哈佬夜歸人”來吸引觀眾,這個節目是以“性”為標榜;而麗的電視後期亦制作類似的節目—“貓頭鷹時間”,及描寫黑幫明爭暗鬥的動作劇集“大家姐與大狂魔”。 近年,某個以“追擊八卦雜誌式”節目的主持人,更以卑恭屈膝的態度去訪問一位黑社會的大頭目,這節目翌日受到許多觀眾向廣管局投訴。所以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是否彰顯有好的質素?這可能是“慣性收視”的使然。
香港電視的發展踏入九十年代就出現兩間收費的電視台,它們分別是九三年十月啟播的“有線電視”及九八年六月的“互動電視”;而它們除了提供各類形的節目外,更以成人節目作為有力的競爭武器。將來這五個的大財團會否仿效這兩間收費電視台都以成人節目作為賣點,或會否更變本加勵?這點還是未知之數。現在那些營商媒介及電視台為求開拓更多的市場空間或爭取更高的收視率,而妄顧傳媒的責任,這是否有助於培養成長中的中學生去建立真、善、美的品格呢?
香港的教育制度常為人所詬病,就是那種囫圇吞棗的背誦模式。香港的學生只是被訓練成為考試機器,他們並不真正明白背誦的內容。這種學習模式不單窒礙學生的思維,他們更不能培養成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傳媒教育就是提供一個有趣討論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傳媒文化”而進行分析。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 (Group work),一起討論某個電視節目背後的意義及其創作的特色。傳媒教育的目的既可以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批判能力,而且又可以增強自我表達能力的技巧及信心。
香港教育的體制是應要配合社會發展的趨勢而改革。筆者很希望在不久將來的中學會設立“傳媒解讀”的學科給學生修讀,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建立敏銳的觸角來分析傳媒文化;而且也可以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所以推行傳媒教育是很適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