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解構《獎門人》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蘇鑰機研究電視欣賞指數的時候,把那些收視率及欣賞指數都很高的電視節目,稱為「理想節目」。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麼除了新聞節目之外,《獎門人》的遊戲節目也入選為「理想節目」。究竟它是不是很理想?

很多小朋友和青少年都喜歡這個節目,覺得它好玩搞笑,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對它反感,可見它的「理想節目」身分具有爭議性。筆者就曾經跟學生一起解構這個節目,發覺熱愛這個節目的年青人,在仔細探討過節目的特色、價值觀及影響之後,也質疑它是一個理想節目。

《獎門人》的最大特色是搞笑,娛樂性十分豐當,小朋友覺得它好玩,而成年人也認為它有輕鬆減壓的作用。當然,主持人的奇裝異服、參與遊戲藝人的全情投入及遊戲設計新奇,也是令這個節目受歡迎的原因。雖然它的形式大致上模仿日本及台灣的遊戲節目(如《紅不讓》等),但整體製作的創意高及節奏快,故此它能並列在「值得欣賞」的電視節目名單上。

《獎門人》的經典遊戲包括用臉夾多士、噴奶,我的學生批評這樣做浪費食物。節目內唱出的歌曲環節如「猜歌名」及「唱衰你」,內容大多數挖苦別人;一些男女身体接觸的遊戲更傳遞不良意識。至於「鐵板擊頭」和「罰吃辣壽司」,更有虐待成分。

同學們在研討之後,指出《獎門人》各種新款遊戲的背後,涵藏了一些並不健康的意識形態。例如它的遊戲意念往往是將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之上,視虐待別人為樂趣,以歡笑去包裝尊嚴的踐踏。遊戲不斷送出巨獎,鼓吹了不勞而獲的貪念。節目部分的環節有種族歧視成分,例如由外籍人士唱廣東歌,衣著醜化了他們,反映了在中國人社會主流優勢下對他們的歧視。節目恣意玩弄藝人及觀眾,主持人也經常挖苦參加者,形成一種「串人文化」。

《獎門人》由於在香港過去幾年大受歡迎,它的遊戲方式家傳戶曉,成為時下青少年及兒童的仿效對象。一時之間,弄人為樂的風氣在中、小學間瀰漫,就連大專學校的迎新營,也鬧出以不良意識的遊戲玩弄新生的醜聞,「串人」也成為年青人之間的一種慣常溝通方法。我不同意這類遊戲節目會對社會造成即時的負面傷害,但認為不應該低估這股潮流文化那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很多藝人為了增加曝光率和提高知名度,心甘情願地參與這個節目,就算尊嚴被踐踏、身體被玩弄也裝出一副毫不介懷的樣子。有些藝人更為了爭取豐富禮物,流露貪婪的狠勁。他們不少是年青人的偶像,他們這種態度,究竟給社會大眾及年青人傳遞了甚麼訊息?一個人是否為了名利,就可以拋開自尊?是否就應遵從俗語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的規則?而節目監製這樣玩弄人性弱點,強迫藝人面對種種困窘場面,又是否乎合傳媒專業道德?

有一次我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觀看這個節目,當主持人介紹各份旅遊及餐巨獎時,他們當中有些禁不住大叫說:「我都想要!」還問我怎樣可以去參加這個遊戲節目。當時有另一位朋友勸說道:「小朋友不要貪心!」但很明顯,他們的小心靈已經被吸引人的禮物迷住了。香港人向有「搵快錢」的心態,這種源源不絕送出獎品的遊戲節目是否會強化這種意識,有待深思。

我絕非建議取締這類遊戲節目,但認為節目監製人有責任檢討當中過份意識不良及傷害參加者尊嚴的環節,例如「噴奶」,品味過於低俗,令人嘔心。家長及老師實在值得跟小朋友和青少年討論這個節目,在確認節目優點的同時,引導他們檢視這個節目所傳遞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並且建議他們反省遊戲節目對自已的影響及了解這類節目對社會風氣的推動。

商營電視台的遊戲節目能做到莊諧並重,並不容易,但若果它缺乏具有批判力的觀眾對它監察及敦促,則可能永遠走庸俗路線。希望學校及家庭的傳媒教育能扭轉這個局面!

李月蓮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電視

電視在“傳媒文化”( Media Culture ) 中擔當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因為它的普及程度遠較其他傳播媒介,如電台、漫畫、電影或報紙更為普遍。雖然近年電腦上網的趨勢方興未艾,但電視仍是深入民間;所以電視又稱為“普及文化”。香港電視的發展,從最早期的有線電視“麗的呼聲”的成立,到一九六七年“香港無線電視”的崛起以至在一九七五年九月“佳藝電視”的出現;就形成了麗的、無線及佳藝電視鼎足三雄的局面。當時無線的“書劍恩仇錄” 及佳藝的“射鵰英雄傳”都成功地締造了電視劇的神話,更培養了一大批電視觀眾。與此同時各個電視台只求爭取高的收視率,而忽略電視節目的質素。當時佳藝電視用一輯成人節目“哈佬夜歸人”來吸引觀眾,這個節目是以“性”為標榜;而麗的電視後期亦制作類似的節目—“貓頭鷹時間”,及描寫黑幫明爭暗鬥的動作劇集“大家姐與大狂魔”。 近年,某個以“追擊八卦雜誌式”節目的主持人,更以卑恭屈膝的態度去訪問一位黑社會的大頭目,這節目翌日受到許多觀眾向廣管局投訴。所以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是否彰顯有好的質素?這可能是“慣性收視”的使然。

香港電視的發展踏入九十年代就出現兩間收費的電視台,它們分別是九三年十月啟播的“有線電視”及九八年六月的“互動電視”;而它們除了提供各類形的節目外,更以成人節目作為有力的競爭武器。將來這五個的大財團會否仿效這兩間收費電視台都以成人節目作為賣點,或會否更變本加勵?這點還是未知之數。現在那些營商媒介及電視台為求開拓更多的市場空間或爭取更高的收視率,而妄顧傳媒的責任,這是否有助於培養成長中的中學生去建立真、善、美的品格呢?

香港的教育制度常為人所詬病,就是那種囫圇吞棗的背誦模式。香港的學生只是被訓練成為考試機器,他們並不真正明白背誦的內容。這種學習模式不單窒礙學生的思維,他們更不能培養成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傳媒教育就是提供一個有趣討論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傳媒文化”而進行分析。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 (Group work),一起討論某個電視節目背後的意義及其創作的特色。傳媒教育的目的既可以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批判能力,而且又可以增強自我表達能力的技巧及信心。

香港教育的體制是應要配合社會發展的趨勢而改革。筆者很希望在不久將來的中學會設立“傳媒解讀”的學科給學生修讀,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建立敏銳的觸角來分析傳媒文化;而且也可以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所以推行傳媒教育是很適當的。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精武風雲

昨晚看了精武風雲的優先場, 今早已有多位好友詢問此片是否好看?

我不打算在此寫下影評, 只想簡單的寫點看後感。

和一般的港產片一樣, 此片的內容甚多犯駁; 但戲是好看的。

幾位主要演員表演甚佳, 能夠盛載整部電影, 杜汶澤的配音亦恰到好處。但倉田保昭的出現, 實在太勉強。

外國影評人大讚甄子丹把李小龍帶回銀幕, 算是老實話。 我認為劉偉強勇猛回歸, 才是真的.

還有陳光榮的配樂, 能起點睛的作用。

入埸前, 請重溫北非碟影(Casablanca).


張志儉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怎樣看電視

一般來說,中小學生最喜歡的消閒活動,是看電視。在經濟低迷,出街要花錢,倒不如安坐家中,看電視消除時間。

但多看電視是否有益呢?

作為傳媒教育推動者,我首次進行講座時,有很多父母擔心他們的子女,多看了電視,學會了一些不良的行為,從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其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視的功用與禍害,只是一線之差,看的是使用者怎樣控制自己罷了。

不如就由幾歲的小朋友說起吧!

在七零年代,美國有一個電視節目,受到小朋友的歡迎,他們除了得到娛樂之外,更可以從電視節目中學習英文,這個節目就是「芝麻街」。

之後有很多研究,剖析「芝麻街」成功之處及兒童怎樣學習。歸納下來,有以下幾點:

1.你掌握到兒童的注視力,便可以教育他們。
對於兒童來說,七彩繽紛的電視節目當然吸引他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兒童很喜歡重看節目,我有一個四歲的侄女。有次我借她一盒幼稚園遊藝晚會的錄影帶,她看了又看,到大人都感到煩悶時.她還繼續看下去。更有趣的,是她不會貪新忘舊,雖然我借她另外一盒卡通片,她還是要看那盒幼稚園錄影帶。為甚麼呢?

原來專家指,兒童在看電視時,正在學習當中。但電視節目內容太豐富了,兒童一時之間不能學得這麼多,所以要求重看又重看,真至他們記得內容,我回想侄女的情況,她看完一次那盒幼稚園的錄影帶後,便模仿當中小朋友的一個節目,個多月後她可以由頭到尾做一次,最重要的是當中大人完全沒有在旁教導,而是通過她的自學,學會了當中的內容。

這個結論,讓我們知道,要教小朋友,當要反覆重疊,讓他們看了又看,學了又學,自然上心。

2.兒童不知的東西,他們不愛看,亦不會學,研究「芝麻街」這個節目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之學者指出一點重要的地方,就是兒童喜歡看的節目,是跟他們有關的。他們不是甚麼目都看,而是看一些!他看得懂的電視節目。

這個其實都是我們明白的,你叫家中小朋友看一套關於人生哲理的電影,們當然喊悶,但叫他們看一套有趣的卡通片,他們可以坐定定,看足一個鐘。

3.兒童真的可以從電視上學習到知識,相信家中有小朋友的讀者,都會同意的的確確,兒童可以從電影上學到一些知識。你隨便找一位小朋友來,跟他說:「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他可以一字不漏的把張衛健版本的「客途秋恨」唱出。但很多人說,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地方,就是「好嘅唔學,學埋冇用的東西」。

要處理這個問題,有以下幾個方法:

1.親子共視
陪子女一同看電視,向他們解釋當中:一些價值觀,遇有可以教育的一刻,可以跟子女學習。例如日前「百萬富翁」有條題目,問到「蘇菲的故事」作者是誰,參賽者不懂得答。其實這書作者是一位中學教師,藉著書中事件人物,帶出不同的哲學思想。若然家長看過這本書,當可以向子女介紹其中內容。

2.選擇性看電視
坦白說,電視一定要看,但看甚麼節目的控制權,可以在自己手中。除了電視節目、還有錄影帶、VCD等,當中有很多又精采又有教育意義的節目,與其等待電視台播甚麼,我們就照單全收,倒不如自己選擇一些適合子女的節目,一起看、一起學習。

3.接受傳媒教育
你說:「我同意,但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如何是好呢?」答案好簡單,修讀一些關於傳媒教育的課程。

張志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