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睡不著,起床看《音樂幹線》之類的深宵節目。主持正介紹下一個環節:「今天會帶大家懷舊一番」話明懷舊,至少數上三十年前吧?鏡頭一轉,卻見幾隊八十年代中期流行樂隊在jam歌-果然很「懷舊」吧!
為甚麼不呢?相對於此時此刻,九十年代已是「舊陣時」,八十年代算是「古代」,六七十年代?怕要歸「侏羅紀」。流行與懷舊,從來都是相對的。較令人驚心的是,出道才兩年的歌手變了「天王」、「天后」,唱了一二十年的會被請提早退休。在普及文化的潮起潮湧潮退間,流行興替的速度愈來愈快。
時代的坐標
當我想到太極樂隊被視為「舊陣時」的樂隊,內心湧起無限傷感,不全因為他們正是我成長的年代冒起,更因為我驚覺,在媒介推波助瀾之下,商品的生命愈來愈短,而我們就被商人預設為「消費者」。消費者的責任是不停消費新商品。然而,這類商品跟汽車,電器和食品不同,它們盛載的往往是我們對某些事物的感觸和看法,它們訴說的是小城眾多的故事。媒介生產的不只是有形有實的「商品」,更是在社會流通的「意義」。
就以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樂隊熱潮為例,聽到太極的《紅色跑車》,自然想起高中時期露營野火的情景;聽到Beyond唱《喜歡妳》,目下浮現的是青春歲月一首現實戀歌:見至Blue Jeans的幾把又長又曲的頭髮,會記得那個活力充沛、人人追求表現自我個性的Band友時代。全都是我個人情感的地標,指點我回看過去的成長路。這些名字不只是唱片上的大字標記,更是我和同齡友伴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
情況就如今天的高中生會記得祖兒和Kelly,昨天的高中生擁抱黎明和王菲。每個時代,在流行文化的地圖上,總有新的坐標被建立。
不做布娃娃
普及文化理論喜歡高呼普及萬歲,強調大眾在消費媒介產品時,也會生產獨特的、私人的意義。因此,同是霆鋒的Fans,阿美與阿麗所持的理由不會完全一樣,她們會以自己的方法去詮釋偶像一舉一動的意義,亦有一套愛偶像的方法,從來不用別人指導。在意義上,她們主動又有創造力,並不是任由媒介支配的布娃娃。她們有思有想,在五花八門的選擇中,精明地把情感投資在她們認為最值得的地方。普及文化商品,不但花錢,更花心機時間感情,誰敢懷疑死心塌地的迷哥迷姐們不是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
然而,作為消費者的大眾,真有那麼自主嗎?近年不少論者指出,盲目相信大眾的力量,也許太樂觀和天真了。在媒介四面包抄之下,流行的人和事有如車輪轉。現時市面上有為數不少的「綜合消閒」雜誌,每期多例出種種商品的「人氣指數」,界定誰I n誰Out。他們指導今季衣裝,由用哪種髮飾,到用哪種去腳皮的工具,真正是由頭到腳無不關照。表面上,價錢豐儉由人,賣的也不一定是一身名牌的觀念,反而常常強調Mix and Match,以平價襯貴價,或者用東方撞擊西方,打開這些雜誌,看到的是如何消費得更有創意,問題是那個「創意」主要是由媒介「創」出來的。
雜誌孤掌難鳴,沒有其他媒介鼎力支持,哪來這麼多貪新忘舊的推介?因此,過去年出一隻唱片是常規,現在一季出不了一隻半隻,分分鐘被寫成「人氣急跌」。流行樂壇上新歌愈來愈多,滿足的不單是聽者的耳福,更為K歌市場注入新血,大眾不再甘於只聽不唱。唱天王、天后的歌是否就是自主自我的表現?抑或只是再進一步陷入天羅地網之中?
雖然如此,我相信在大家的情感地圖上,依舊有只此一家的標記,媒介冉隻手遮天,也不可能代勞的。奈何連戀人間秘密的情歌,也會有精選和推介時,我還是有點杞人憂天,擔心自我創造的空間愈來愈少。從來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各式媒介攻勢「領導」下,先停步想清楚,不要太過甘於被指派做「消費者」的角色,空間由心造,這場仗不是沒得打的。
朱順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