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流行樂壇下,香港的青少年如何選擇流行音樂呢?雖然有人說,我們不是專業音樂家,談不上有任何專業的知識,「選擇」不是我們的工作,但「音樂」是個人擁有的東西,尤如個人袋中的鎖匙、手上的腕錶、腳上的波鞋,必須有個人的選擇,「選擇」必須合乎個人的「口味」或「喜好」。
偶像=搖錢樹
現今流行音樂的發展,大多數是「偶像派」,「天王」和「天后」的歌曲,細聽他們的歌曲旋律都是千遍一律,歌詞都是言情為主,而大部分歌曲都是適合製作成「Karaoke」的版本,一聽無妨,但聽多幾次,便覺厭倦。其實,大家不妨想一想,唱片公司為何要製造「偶像」的出現或「 Karaoke」式的流行音樂呢?道理是十分淺顯,這只不過是為了賺「錢」和製造「搖錢工具」吧!
偶像的出現,希望年輕人去崇拜他們,購買他們的唱片,連平時消遣和娛樂或唱「K」,都是唱他們偶像的歌曲和買他們所出的產品,這當然包括入場觀看偶像的演唱會,和購買印有他們肖像的商品。唱片公司只是偏看著市場的走勢而製造不同的偶像,所此,有些不是唱歌材料的演員或電視藝員,只要有市場價值,便被唱片公司捧為歌星和偶像。試問青少年們,若大家仍然盲目跟著潮流走,而不是著重歌曲和歌手的質量,那麼,大家不是很愚昧呢?
多產填詞人
現今中文流行樂壇,大部分的歌詞都是「言情說愛」,甚少談及勵志,反映社會現象、剖白人生哲理等,歌詞的創意極低,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填詞家不多,大部分歌詞由幾位名填詞家所包辦,依據CASH協會的資料,林夕先生在九九年度合共填了超過一百首歌詞。大家試一下,多產並沒有甚麼不妥,但較難有新意,並欠缺百花齊放和多樣化的局面,真是有點可惜吧!這現象在香港的樂壇已是既成事實,青人年們又有何選擇呢?
香港的青少年們可以做的事,就是不再集中收聽偶像派的歌曲,其實,他們可以多收聽一些歐西流行曲,因為有許多歐西流行曲都是很有質量的,這類別歌曲不單言情,而也反影社會的問題和態度,揭露人性的真理,談及環保事項,表揚親情等,如John Lemon的《Imagine》、Eric Clapton的《Tears in Heaven》、Pink Ployd的《Money》、U2的《Beautiful Day》等,他們的歌詞很有意識,而歌曲極具創意,不妨作為大家另類的選擇。同時青少年可以多到大型唱片舖走一回,因為現今這類型唱片公司,都提供免費試聽服務,大家可透過這機會多試聽其他音樂,多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歌曲。另外,青年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收聽和接觸各類型音樂,在互聯網上收聽音樂,已打破了地域限制,更能增加大家對音樂的知識和培養出個人對音樂的口味。這是一個令自己得到找尋的樂趣(Joy of Discovery)之方法,既能滿足自己,亦可超越自我(Self-Transcendence),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本人覺得身為唱片消費者,我們應該學得精明些,不應只是盲目跟隨偶像,多些對音樂要求和著重音樂質素,不妨多收聽各地歌曲和各類型的音樂,增加個人對音樂知識和批評,培養個人口味。老師方面,亦可向同學多推介不同類型的音樂,讓他們有多一些撰擇。
趙漢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